新疆網訊(記者郭軍鴿 唐紅梅 牟敏 李凱)在烏魯木齊,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聞令而動,堅守抗疫一線;他們沖鋒在前,詮釋著青春擔當。
他們用行動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晉文麗:時有所需,必有所為
5月6日9時,高新區(新市區)長春中路街道長春北路社區副主任晉文麗已經換好防護服趕到小區廣場。
“大家排好隊,拉開距離。”晉文麗一邊進行手部消毒,一邊向居民做起宣傳。
今年32歲的晉文麗2017年來到長春北路社區工作。社區有居民8975人,為了確保采樣應采盡采,社區工作人員每天三次、每次三組為居民采樣。
“有些行動不便的,我們每天會上門服務,確保不漏一人。”晉文麗說。
結束核酸采樣,晉文麗開始為居家人員采買生活物資和處理生活垃圾等。
這段時間,晉文麗既當指揮員,又做信息員、宣傳員、快遞員。
“疫情不消,戰斗不止。”這是晉文麗在自己的抗疫日記中寫下的八個字。
“時有所需,必有所為。這個時候,我應該沖在前面。”晉文麗說,社區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
王博:竭盡全力守好關口
5月5日18時50分,在烏魯木齊站西側出站口,十余個核酸采樣點里工作人員準備就緒,為即將到站的旅客進行核酸采樣。
作為烏魯木齊站核酸采樣組副組長,35歲的王博在各個點位檢查著采樣物資。
“大家打起精神,接完這趟旅客,可以去休息區喝水了。”每到一個點位,王博都會給大家加油鼓勁,因為當晚的班要持續至凌晨。
列車到站,王博開始協助站內工作人員引導旅客核酸采樣。
“采樣工作不僅需要流程規范,操作迅速,還要配合默契,才能讓旅客快速通行。”王博說。
2020年,王博從頭屯河區人民法院抽調到經開區(頭屯河區)駐烏魯木齊站疫情防控工作隊,每天8個小時穿著防護服,列車到站前不敢喝水。
“守好烏魯木齊的關口是我們的責任。”王博說,作為青年一代,堅持與汗水是我們該有的模樣。
沙波:齊心協力解決居民煩心事
“我剛剛進了一批水果,這可咋辦?”5日,在達坂城區鹽湖社區經營一家水果店的老板文學焦急地撥通了社區志愿者沙波的電話。
沙波所在的志愿服務隊共有10人,平均年齡35歲。這段時間,他們正忙著為居家居民提供各類志愿服務。
了解到文學的困難后,沙波迅速在微信群里召集其他隊員共同協商解決難題。
搬運水果、分裝、記賬……很快,沙波和服務隊志愿者就想到了利用社區居民微信群,各司其職,做起了臨時“售貨員”。
每賣出一些,沙波都會微信告知文學。遇到拿不準的問題,也會及時和文學視頻溝通。
“我進的貨價值2萬元,當時擔心這些新鮮水果爛在店里。沒想到,這群小姑娘、小伙子太給力了,給我幫了大忙。”文學說。
“這個時候,搭把手不算啥。大家齊心協力,沒啥過不去的。”沙波說。
朱峰:改造防疫設備,節省人力物力
在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消殺人員只需推著手推車,就能完成消殺作業。這得益于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服務質量管理工作委員會航站區運行監管中心監管員朱峰和同事們改造的鋼結構手推車。
“以前我們背著40公斤的消毒液桶,每次消殺近一個小時。”朱峰說。
烏魯木齊國際機場三座航站樓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分為13個區域,每個區域都需要3名消殺人員背著40多公斤的消毒液桶,多頻次消殺,肩膀淤血、汗濕衣服成了常事。
今年,機場航站區運行監管中心成立了創新小組,34歲的朱峰和同事決定改造升級消殺設備,節省人力物力。
如何供電、怎樣讓設備持久續航……朱峰說,僅其中一項難題,就讓小組四個人想了一周時間。
今年4月,鋼結構手推消毒車正式投入使用。三座航站樓每個區域目前僅需1人就能完成消殺作業。
“群策群力,盡己所能,更好地筑牢疫情防控防線,當好機場‘守門員’”。朱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