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網訊(記者 許愛云 薛玲 李衛疆)10月19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圓滿落幕。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疆維吾爾木卡姆在非遺展上精彩演出(薛玲 攝)
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疆史詩《瑪納斯》亮相非遺展(張麗萍 攝)
前來參展的山西皮影戲傳承人郭偉偉戀戀不舍離開展館,他說希望明年帶一副新疆元素作品來參展,這次新疆之行留下難忘印象。蘇繡傳承人鄒英姿也說,此次參展像是回家,在展會上見到了烏魯木齊的親友。她說,期待明年參展帶一副蘇繡版天山作品再來新疆。
蘇繡傳承人鄒英姿接受記者采訪(薛玲 攝)
曲終人不散,通過短暫6天的交流互鑒,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相互之間結下深厚的友誼,這次展會傳承的是技藝,傳遞的是援疆情誼。
一次“文化潤疆”的視覺盛宴
為深入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精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潤疆”落地見效,增進文化認同,促進新疆與兄弟省市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21年10月14日至19日,“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遺展”在新疆美術館成功舉辦。19個對口援疆省市和新疆14個地(州、市)參加,5天內現場參觀人數超過2萬人次,線上直播瀏覽量達5000萬人次,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
在非遺展開幕前,深圳醒獅舞精彩表演。(薛玲攝)
本次非遺展有221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展,共匯集20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1000多件作品、涵蓋了傳統技藝、醫藥、美術、舞蹈、音樂、戲曲等多個門類。設置了展演區、互動體驗區、直播區等幾大區域,每天安排各地的項目和傳承人進行專場展示。木卡姆、瑪納斯以及浙江溫州的提線木偶、江蘇蘇繡、山東濰坊古琴等非遺項目活態展演;剪紙、面人、繩結藝術、鋦瓷等項目的傳承人與觀眾開展交流互動;此外,在各地配套開展了“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景區”“非遺進校園”活動。
北京景泰藍非遺傳承人李靜在現場點藍(薛玲 攝)
上海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絨繡技藝(張麗萍 攝)
5000平米的非遺展主場館內,各省市展廳的設計風格、特色和內容充分體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北京、山東、江蘇等省展區以特裝的形式吸引觀眾駐足觀看;室外廣場上篆刻著19個省市簡稱的“中國印”充分凸顯了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烏魯木齊又一“網紅打卡地”;各類非遺技藝展示、非遺傳承人現場展演、各族群眾與感興趣的項目和傳承人深入近距離交流,成為最搶眼的亮點。一時間,在烏魯木齊的街頭巷尾,聊非遺、看展覽成了百姓的熱門話題。
山東非遺展廳(張麗萍 攝)
喀什非遺展廳(張麗萍 攝)
江蘇非遺展廳,蘇繡傳承人鄒英姿在現場刺繡(張麗萍 攝)
“雙線互動”書寫“云上非遺”待續篇章
采取“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宣傳模式,運用數字化手段,通過“新疆是個好地方融媒體采訪直播間”“非遺探館”“云賞非遺”圖文、視頻推廣、“游新疆非遺推薦U+直播間”、“沉浸式”互動體驗、專場演出、短視頻展播、開通手機彩鈴等方式,設置非遺微博話題,截至10月18日,全網話題傳播量達2.3億次,直播超50場,發布相關報道1000余條,制作、發布及征集非遺視頻1000部,廣播覆蓋人群達7420萬人次。
哈密非遺展廳(張麗萍 攝)
阿勒泰非遺展品(張麗萍 攝)
據悉,這是文旅部第一次組織對口援疆非遺展,是援疆19省市第一次在新疆集中展示非遺項目,是新疆14地州市第一次集中參加的非遺展,通過這次非遺展,搭建起了非遺成果展示、文化傳播、宣傳推廣、展示展演、互動體驗的新平臺,找到了“文化潤疆”的新途徑,是一次新探索。
天津泥人張傳承人在現場展示技藝(張麗萍 攝)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遺傳承人集體亮相、切磋技藝,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項目集中展示,傳承人在交流互鑒中提升。僅僅在刺繡項目方面,就匯聚了蘇繡、湘繡、粵繡,維吾爾族刺繡、哈薩克族刺繡、柯爾克孜族刺繡、回族刺繡、錫伯族刺繡等各具特色的刺繡,交相輝映、異彩紛呈。以非遺為“媒”,不僅架起了新疆與兄弟省市之間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橋梁和紐帶,也進一步增進了疆內外各族群眾間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增進了感情、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南京剪紙傳承人現場展示剪紙技藝(張麗萍 攝)
展會期間,非遺傳承人還與市場、與觀眾進行了充分接觸和交流,通過線上線下銷售、互動體驗等方式,檢驗自己的作品和產品,及時了解大眾的文化需求,進一步提升技藝,讓“老手藝”煥發“新活力”。
湖南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織布技藝(張麗萍 攝)
創新推動“云上非遺”與線下展會互聯互通,運用數字化手段展現更多非遺項目。觀眾不僅可以大飽眼福,也可以現場體驗制作,趣味性和互動性十足。精彩紛呈的非遺項目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感官體驗、視覺盛宴,多維度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魅力。開幕式當天的深圳醒獅舞表演,令廣大烏魯木齊市民第一次面對面感受到了醒獅舞內畫“新疆是個好地方”,讓觀眾對其精巧美觀的藝術神韻贊嘆之余,更體會到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時,各省市的參展代表也看到了一個和諧、繁榮發展的新疆,一致稱贊“新疆是個好地方”。
烏魯木齊市非遺展廳刺繡展品(張麗萍 攝)
在烏魯木齊市展廳非遺傳承人寇子芬接受記者采訪(薛玲 攝)
天津非遺展品(張麗萍 攝)
創新交流,緊密聯接文化血脈
推動非遺大眾化發展,通過廣泛傳播、互動體驗,讓非遺走入普通大眾衣食住行,實現非遺保護成果人人共享;推動非遺多元化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優秀展演項目,讓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和優質旅游產品滿足觀眾的審美、購買需求,“非遺+旅游”進一步豐富了旅游文化內涵、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和創新實踐;推動非遺市場化發展,非遺展集中展銷各地精美的非遺產品,促進了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就業增收。
山西非遺展廳(張麗萍 攝)
山西孝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偉偉說,10多年來,在山西甚至國內各地表演皮影戲,尤其是太原,一直穿梭在皮影演出的第一線,在傳播皮影文化的同時也將一片片歡聲笑語帶給人們。他這次帶著他的代表作品亮相非遺展。“第一次來到新疆烏魯木齊,與十九省市的傳承人一起展示技藝,這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學習機會,這次展會我收獲滿滿,我帶的諸如頭像、書簽、生肖類等作品,都售賣空了,如果明年新疆還舉行非遺展,我會制作帶有‘新疆是個好地方’的新疆元素作品出現在展會上。”
山西孝義皮影非遺傳承人郭偉偉接受記者訪談(張麗萍 攝)
在現場,來自巴州尉犁縣,國家級項目“維吾爾族羅布淖爾民歌”國家級傳承人吐地·尼亞孜,現場彈唱了羅布淖爾經典民歌;來自巴州和靜縣,世界三大史詩“江格爾”自治區級傳承人滿都來進行了“江格爾”表演。自治區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區骨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根登加甫現場介紹了骨雕《東歸》和馬頭琴的制作技藝,并現場演示了九連環解開過程。根登加甫的骨雕產品一亮相“非遺展”,就受到了疆內外游客的廣泛青睞。“我的骨雕作品‘九連環’現場都賣完了,這是開發孩子智力的一個游戲作品,可以讓孩子放下手機,不僅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開發智力。”根登加甫說。
巴州非遺展廳和靜縣非遺傳承人根登加甫的骨雕作品(薛玲 攝)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展廳,70歲的自治區級托布秀爾制作技藝傳承人馬德嘎彈奏著樂器,唱著一首歡快的民歌。老人介紹托布秀爾琴主要用于婚慶、敖包會等民間聚會奏樂、“沙吾爾登”舞及“江格爾”齊演唱伴奏,距今已有200余年歷史了。在非遺展期間,老人和其他非遺傳承人一起表演蒙古長調,引得觀眾好評。談到這次參展的體會時,馬德嘎老人說,我這么大年紀了,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和這么多非遺大師們交流,真的特別好,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交流機會,同時也把我們這個托布秀爾樂器宣傳出去,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它,喜歡它。
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展廳,5名非遺傳承人接受記者采訪(薛玲 攝)
廣東非遺展廳醒獅展品(張麗萍 攝)
舉辦非遺展,切實起到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文化潤疆”“旅游興疆”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非遺成為各族人民精神相依、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有力地推動了文化潤疆工程的深入實施,為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提供了可靠的抓手;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理想、信念、情感、文化認同;有力地推動了非遺保護傳承順應時代要求,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